世代專欄 文章

年輕世代面對低薪與高物價的生存法則

2025/09/11

薪水停滯、物價高漲,年輕人真的只能當「月光族」嗎?其實關鍵在於自救:嚴格財務管理、投資自己、培養副業與建立支持社群,都是累積力量的開始。從今天的小行動出發,你也能為未來打造更有韌性的道路。

在台灣,18 至 34 歲的年輕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。根據主計總處數據,近十年實質薪資幾乎停滯不前,2024 年平均薪資約 4 萬 3 千元,但多數新鮮人起薪僅落在 3 萬元上下。與此同時,房價持續高漲、租金與食品價格連年上升,通膨侵蝕了原本就有限的購買力。這一代人被戲稱為「月光族」並非因為揮霍,而是因為在結構性的經濟困境中,努力也難以累積資產。

這樣的現實,讓許多年輕人出現焦慮、倦怠甚至「躺平」的心態。但在無法立即改變大環境的前提下,找到「自救之道」成為關鍵。

 

自救的第一步:認清現實與財務管理

對於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,最直接的自救手段就是 嚴格的財務管理。在物價持續上升的時代,紀錄每一筆收支並非小題大作,而是為了釐清「錢到底花到哪裡去」。利用記帳軟體,檢視每月必需支出與可調整的消費,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「安全緩衝」。

同時,培養「緊急預備金」的觀念也至關重要。即使每月只能存下薪水的 5% 到 10%,長期下來仍能逐步累積,避免因突發事件(失業、疾病、家庭需求)而陷入債務危機。

 

投資自己,而不僅僅是投資市場

不少年輕人急於尋找「翻身捷徑」,如加密貨幣、當沖股票,甚至網路賭博。但這些高風險方式往往帶來更深的財務傷害。真正可持續的自救之道,應該是 投資自己。

學習一門新的技能、累積證照,或透過線上課程增強專業知識,這些都能提升未來的議價能力。在 AI 與自動化逐漸取代部分工作之際,懂得跨領域結合的人才,將更具競爭優勢。例如,一名行銷人員若能兼懂數據分析,就能在市場上脫穎而出。

 

創造副業與多元收入

在低薪結構短期難以改變的情況下,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開啟「副業人生」。從接案設計、翻譯、寫作,到經營自媒體、電商或線上課程,副業的存在不僅帶來額外收入,也提供了探索興趣與自我價值的途徑。

關鍵在於,副業並非要立刻替代正職,而是作為一種 風險分散。當單一收入來源不再穩定時,副業能成為緩衝,甚至可能逐漸發展為主要的生涯方向。

 

建立支持社群,而不是孤軍奮戰

許多研究顯示,年輕世代的焦慮部分來自孤立感。當身邊的朋友都在努力「假裝過得不錯」時,個人更容易陷入比較與自我懷疑。事實上,找到一群願意分享資訊、互相扶持的社群,是一條務實的自救之路。

無論是參加讀書會、職涯社群,或加入志同道合的線上論壇,這些交流都能幫助年輕人減輕心理壓力,並獲得有價值的資源。

 

面對未來:自救不是妥協,而是累積力量

台灣的低薪與高物價結構,不可能靠個人力量瞬間改變。但年輕人若能從財務管理、技能投資、副業開拓到社群連結逐步著手,就能在夾縫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。

「自救」不是意味著放棄改變社會,而是讓自己在困境中先站穩腳步,累積更多資源與能量。當一個世代逐漸壯大,自然會推動制度性的轉變。

在這之前,每一個今天的選擇,都是為未來的自己打造一條更具韌性的道路。

 

閱讀更多作者文章:

存了一輩子,卻輸在一通電話?

退休金不敵通膨,成熟世代該如何守住財富?

洪崇晏
專欄作家介紹

洪崇晏

理財周刊編輯部財經記者,擅長規劃封面故事與個股推薦,目前正透過AI工具為自己增加更多能力。

Copyright © 2025 Moneyweekly Publishing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網站版權屬於 理財周刊股份有限公司 本所有,未經本站同意,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