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代專欄 文章
2025/08/28
▌薪水不漲,財富卻集中少數人手中
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,許多人都面臨著起薪低和薪水停滯的困境。這不禁讓人感到焦慮:「在這樣的條件下,我真的還能存到錢嗎?」要真正理解這個問題,我們不能只從個人角度出發,更需要將目光投向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與資金流向。
根據德國安聯集團發布的「全球財富報告」,台灣人均淨金融資產在全球名列第五,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。這項數據證明台灣社會確實累積了可觀的財富,然而,這份榮耀的背後,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矛盾: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。
▌隱形窮人越來越多
主計總處的「家庭收支調查報告」則揭示了「窮」的現實。蔣經國時代,最高20%與最低20%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差距為4.87倍,如今已擴大到6.15倍,貧富差距正在加速惡化。報告也顯示,台灣至少有20%的家庭是「負儲蓄」,意謂收入不足以支應日常生活開銷,這與政府認定的低收入戶比例有著天壤之別,暗示了大量「隱形窮人」的存在。
▌錢往哪裡去?ETF成新寵
儘管存在結構性困境,但台灣社會「藏富於民」的特點,也為普通民眾提供了突破的機會。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指出,台灣民眾的儲蓄率一向很高,超額儲蓄金額超過3兆元。過去,這些資金多半流向境外基金、定存或投資型保單等,但隨著近年ETF的興起,資金流向正在發生轉變。
愈來愈多民眾開始將ETF視為重要的投資工具,資金從傳統的防禦型金融商品,如定存、金融股,大量移轉到高股息ETF。這股風潮不僅讓年輕的「股市小白」迎上全球大多頭而收穫滿滿,也吸引了原本保守的退休定存族。許多投資人因此實現了股價、股息兩頭賺的目標,形成口碑效應,吸引更多資金湧入。
透過這些理財工具,吸引資金回流台灣,與台股形成良性循環,共同推動台股上漲。這也證明,即使在薪資不漲的環境下,積極參與資本市場,讓錢為自己工作,是打破困境、累積財富的有效途徑。
▌投資自己,開源才有未來
投資自己是最好的理財方式,除了利用現有技能,學習新技能也是開源的關鍵。參加線上課程,學習數位行銷、AI應用等熱門技能,可以提升你在職場上的價值。此外,經營自媒體、開創副業,甚至能創造持續性的被動收入。透過發掘自身潛力、學習新技能並開創多元收入來源,你才能掌握自己的財務主導權。
▌結語:別讓低薪框住你的人生
總結來說,起薪低、薪水不漲,是台灣社會結構性問題的具體體現。我們不能僅僅用個人努力來解釋,更應認識到這是由制度與政策所驅動的貧富差距。透過改變觀念、嚴格預算、積極開源,並善用如ETF等金融工具,我們依然能在逆境中為自己爭取一個更穩定的財務未來。
閱讀更多作者文章:
Copyright © 2025 Moneyweekly Publishing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網站版權屬於 理財周刊股份有限公司 本所有,未經本站同意,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