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代專欄 文章
2025/10/05
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: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,直接翻譯就是:在華爾街隨機漫步。
中文書名是《漫步華爾街 》,這個書名省略掉最重要的核心觀點,也就是「隨機」兩字,
所謂的隨機漫步,意思是市場是高度有效的,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股價漲跌,
▌市場呈現出「隨機、無法預測」的狀態,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採取被動、指數化的投資方式。
上面這段話,就是整本書的核心觀點,有意思的是,從1973年首次出版到現在,這個觀點從來沒有改變,英文版的副書名 The Time-Tested Strategy for Successful Investing 也特別強調,這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投資策略。
作者:墨基爾,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退休教授,他在書中探討兩大主題:有效市場理論 (Efficient-market hypothesis,簡稱EMH),以及市場(股價)無法預測的特性。
從市場的結構、運作方式,一路談到金融歷史,以及影響投資人的行為心理學,整體來說偏重理論上的討論,但內容很全面、易讀性高,裡面談的都是進場投資前很重要的基礎觀點,被譽為指數化投資的經典代表作。
作者的另一本書《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》相當於這本的濃縮版,裡面更多是對散戶在實際操作上提供的建議,內容對一般人更具實用性,也是相當推薦的一本書。
▌重點1. 市場隨機,不可預測
墨基爾認為市場是「隨機漫步的」,意思是市場是無法預測的,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股價,它的價格會不斷隨機變化,因此無法用過去股價去預測未來。
雖然戰勝市場不是不可能,但很少人能成功做到。無論是預測股價、想著戰勝市場,或是選擇進場時機,在作者看來,都是白忙一場。
他以擲硬幣來比喻,這次你拋出正面硬幣,但你不知道下一次會是哪一面,如果舉辦一場擲硬幣比賽,也許真的有人可以連續擲出10次正面,但這是因為他的擲硬幣技術很好嗎?
你應該不會這樣想,頂多是運氣好,作者認為不管是技術面分析,或是基本面分析,短期內也許可以獲利,但無法長期保持獲利。
市場先生補充:
不管是技術、基本面分析,還是隨機漫步學派,每一種學派或方法都有它的優勢和限制,也都有成功和失敗的案例。
否定技術面分析時,不應該忽略傑西.李佛摩的見解;否定基本面分析時,也別忘了巴菲特、彼得林區的存在。(當然,他們成功能否被他人複製,也存在許多爭議)
▌重點2.戰勝市場的關鍵不是時機,而是時間
書中提到一句話很好:「戰勝市場的關鍵不是時機,而是時間。」(Trust in time rather than in timing.)
書中作者列舉許多案例,說明主動選股的績效,遠遠不如指數化投資。
其中一個研究案例由密西根大學的西虹教授(Nejat Seyhun)所提出,研究團隊以 30 年為一個週期,觀察「交易日」和「獲利」之間的關係,
最後發現:總共 7500 個交易日當中,高達 95% 的獲利都來自其中短短的 90 天,也就是說,投資人如果剛好錯過這 90 天,看似只錯過所有交易日的 1%,但報酬卻少了很多,甚至毫無獲利。
因此,比起擇時進場,透過指數化投資買進並長期持有,是最簡單、安全,大多人都適用的做法,且更能享有穩定報酬。
雖然指數化投資無法帶來超額報酬,但加上時間的複利效應,長期下來績效遠勝過專業經理人。
此外,作者也對佣金費過高提出批評,相關費用資訊不透明,散戶很容易在不知不覺被收取高額費用,無形之中吃掉獲利,相較之下指數基金的內扣費用很低,可以降低投資成本。
▌重點3.選股標準及建議
雖然作者大力提倡指數化被動投資,但如果真的要主動選股,作者也提出以下建議:
市場先生補充:作者雖然大力提倡指數化投資,但從作者幾本著作中可以觀察到,他本身還是相信選股有用的,他並不認為主動選股完全沒用。
▌重點4.投資部位的風險,取決於時間
投資的時間長短,會決定你能承受多少風險。
下面第一張圖,呈現1950-2020年,持有股票不同長度的時間,股票年報酬波動範圍,包括最大、最小,與平均,第二張圖則是呈現 1802 年以來,股票報酬超過債券的比例。
這兩張圖有三個重點:
市場先生提示:其實我認為風險不是只取決於年齡,而是取決於個人的風險承受度。個人風險承受度會因為性格、財務狀況、環境等等因素而有不同,年齡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。
並不是每個20歲的人風險承受能力都一樣,也不是每個60歲的人風險承受能力都一樣。
所以我覺得年齡可以做為資產配置參考輔助,但不是絕對的標準。
我覺得《漫步華爾街 》這本書算是投資必讀的經典之一,推薦給所有對投資有興趣的人。
原文出處:《漫步華爾街》讀書筆記:戰勝市場的關鍵不是時機,而是時間 - Mr.Market市場先生
閱讀更多作者文章:
Copyright © 2025 Moneyweekly Publishing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網站版權屬於 理財周刊股份有限公司 本所有,未經本站同意,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